《一國雙城》預告片 "One Nation, Two Cities" trailer

Friday, July 10, 2009

Face to Face:周凡夫×張經緯 由音樂到人生掙扎 - 蘋果日報

Face to Face:周凡夫×張經緯 由音樂到人生掙扎
2009年07月10日

單看海報,《音樂人生》是套音樂傳記片,但故事當然沒有這麼簡單。

它有勵志片的元素──角色上,它記述一個音樂天才的成長,但有時它像藝術片──主角面對的其實不是音樂的困難,而是人生存在的根本問題;更精采更寫實的,是在家庭/人際關係上、慾望上的衝突,這部份,要比戰爭片還要驚心動魄。
《音樂人生》在電影節首映,又在北京、台灣放過,口碑轟傳, 7月 16日上映前的兩星期,頭 15場已經差不多全爆滿。這不再是香港年度電影界的 Best Kept Secret了。

記者:何兆彬
攝影:陳盛臣

周凡夫,資深文化藝術評論人,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港台第 4台監製及主持、雨果唱片顧問、香港民族音樂學會’新域劇團創會董事等等。

張經緯,《音樂人生》導演。畢業於演藝學院,原為專業大提琴手,之後到紐約深造發現自己音樂天份不夠高,轉讀哲學、電影。返港後替許鞍華寫了《天水圍的夜與霧》劇本,拍了紀錄片《歌舞昇平》、《音樂人生》。

天才的分別: MJ與 KJ

放大圖片
■ KJ與學校樂團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協,賽後有家長讚他彈得好,問「你學到幾級啦?」 KJ答「我不考試了。」

■ KJ與學校樂團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協,賽後有家長讚他彈得好,問「你學到幾級啦?」 KJ答「我不考試了。」

12345678910

記:記者 
張:張經緯 
周:周凡夫

《音樂人生》的主角 KJ(黃家正)是個天才, 11歲就到了捷克表演、錄製唱片,但電影吸引人之處,其實不在音樂、不在他的成就,而是這個孩子的性格,對音樂/人生的態度。

記:電影的預售成績很好,傳媒的報道才剛開始,看的是甚麼人呢?

張:我也想知道。這電影能上正場其實一波三折, Gary(百老匯電影中心負責人)本來也不想看,拖了一陣,但家明(影評人)看了很喜歡,推薦給他,結果他看後馬上打給我。最初他叫我別用「紀錄片」三個字,要用「傳記」,因為紀錄片的票房收場都很慘淡。初初只安排上幾場,但反應相當好,近一星期我們每天都能賣 100張票。

記:周凡夫看後感覺如何?

周:未看前我對這題材很期待,因為得知導演跟了主角 KJ 6年,就算是 1年,你都完全沒有辦法得知這個細路會變成點,何況 6年!咁蹺, MJ( Michael Jackson)與 KJ兩個就是人辦──這兩個人,最唔同係 MJ音樂天份產生出來的種種,他都 Control唔到;至於 KJ呢個 o靚仔,只有十幾歲,但已經睇到音樂與人生的關係!佢會講音樂不要重視比賽,因為做一個 Human Being比贏得比賽重要……
我批評過,有幾間學校包括 KJ讀的 DBS(拔萃),將音樂比賽擺得太過重要,過晒火位。戲中有一幕,是 KJ領導下贏了比賽,同學們返到校園,拉晒 Banner慶祝,但 KJ冷眼旁觀,佢話「我玩音樂唔係為了比賽」、「如果我成為演奏家,一個月表演十幾場,那就不是為了音樂」等等……你再看 MJ,他身邊人並不是看到他的音樂才華,而是看到他產生出來的金錢;而 KJ,他身邊人都只看到比賽,但他仍能保持獨音思考。學生的家長總是從比賽中看到一個(學音樂的)目標, KJ有沒有受爸爸影響呢?有,但好快他就超脫出來。

張:跟 KJ 6年,其實不是你們想像得那麼冒險的。初拍這題材,我跟了十多個學音樂的孩子,最後跟三個,論名氣,張緯睛就比他出名。但我很快就發現 KJ與是與別不同的,他有所追求,我很喜歡他,也知道會拍出故事來。

記:周先生,請批評一下這作品。

周:看後徐詠璇打給我,說相對電影,《音樂人生》這個戲名太平淡。「音樂人生」這四個字的確平淡,但看罷,這個戲名又真係好啱,戲中寫的確是音樂與人生。導演完全用剪接,展現主角的性格、才華、與人的關係。

放大圖片
■ 11歲的 KJ,到了捷克表演,又錄唱片,但他對錄製過程感到厭煩,又投訴樂團有人出錯。

■ 11歲的 KJ,到了捷克表演,又錄唱片,但他對錄製過程感到厭煩,又投訴樂團有人出錯。

12345678910
放大圖片
■天才 KJ原來曾因比賽討厭彈琴,轉練小提琴兩年多。

■天才 KJ原來曾因比賽討厭彈琴,轉練小提琴兩年多。

12345678910

主角才是導演?

放大圖片
■《誰謀殺了古典音樂?》

■《誰謀殺了古典音樂?》

12345678910

電影中最驚人的一幕,是訪問 17歲的 KJ,他突然談到父母離異,並毫不留情的批評父親,又談到父親重視比賽的態度令他討厭鋼琴。

記:看罷本片,我很想知道 KJ本人看了嗎?他的家人看後反應又如何?

張:電影在電影節首映時, KJ就已經飛到紐約讀音樂了。當然,他想看是有辦法讓他看的,但他根本唔 Care,他只關心我有沒有把他談到爸爸的話剪進去。爸爸看第一場,看後神情黯然,他很高興電影把兒子 Present得好好,但兒子又在眾人面前痛陳他的不是。而媽媽跟他妹妹看的是第二場,她們看後都在場上大哭了,他媽媽對我說:兒子最終都還了他一個公道。

記:他是不是想讓你做傳聲筒,好跟爸爸說話?

張:這個 Messenger(信差)的說法,我最初並不 Aware。直至英國影評人 Chris Berry(專門研究中國電影)在我家中看了,他就跟我說,這個孩子有種 Instinct(本能),知道攝影機的存在及功能,並透過它來傳話。他說你以為自己是導演嗎?不,整件事似乎 KJ都在 Direct着。

記:香港的古典音樂教育似乎很功利,只重視考試……從前學音樂也這樣嗎?

張:我看不到從前與現在有甚麼分別,只是當年我們沒有年年考級。

周:說古典音樂的問題,其實外國也一樣。這些東西,早幾年《誰謀殺了古典音樂》一書都講了。古典音樂在這百多年間都不同了,由於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市場,所以才會說要把它「普及化」,但一講普及化其實就是等於商品化、市場化,因為他們會說,點解古典音樂只可以係有錢人先可以欣賞?結果普及化就會把很多東西扭曲了。鑽石又怎能普及化呢?當然,他們這樣做,我會好體諒。

張:另一個現象,就是馬戲班化。例如從前一首樂曲 19歲才彈到的,之後就會有人找個 18歲的,再找就 17、 16、 15,如今可能會找個 11歲的來 Sell。

記:問題出在那裏?

周:大家都忘記了音樂本身。如果要學音樂技術,人人都願意花錢學,但講到學聽音樂,就沒有人肯。我們語言都是由幼稚園學起的,但音樂也是一種語言啊,有其語法。流行音樂不怎麼講這些,但從前的會講旋律,例如 MJ早期的作品就很重視旋律,但世界隨着電聲器材的發展,他後來的作品只有靠「砰砰砰」的去刺激聽眾,世界就變得越來越黑白不分!現在你去找一個人聽兩個演奏,各三分鐘的音樂,他們都分不到當中的分別,因為音樂無受過訓練,是好快退化的。

記:對學音樂的孩子,你認為該用甚麼態度學習?

周:經常有家長叫我去聽聽他們的孩子彈琴,看看要不要讓孩子走音樂這條路,其實那用聽呢!玩成點根本唔重要,重要是,你問問孩子:「無咗音樂你得唔得?」如果他猶豫就不用問了。就算去學音樂,他以後有沒有成為重大的演奏家都係唔重要的,讀完演奏,有些人可能嫁人去了,但她的下一代可能會學音樂啊。相對來說,做一個好人更重要。我常說,當你人生只有音樂,你的人生就好牙煙!人生只有一樣東西就會好牙煙,例如只有金錢,亦一樣!

經考驗的生命

放大圖片
■戲中另一重要角色是鋼家羅乃新,她幾乎扮演了 KJ母親的角色。但羅本身不怎喜歡 KJ──直至看了本片。至今她看了 6遍!

■戲中另一重要角色是鋼家羅乃新,她幾乎扮演了 KJ母親的角色。但羅本身不怎喜歡 KJ──直至看了本片。至今她看了 6遍!

12345678910

張經緯說,他喜歡拍邊緣人的故事,而拍紀錄片本身就是邊緣的。的確,本身在樂團有首席大提琴手不做,卻去了讀電影,拍紀錄片,確實邊緣。

記:導演你從前也是學音樂的,以 KJ這樣哲學性的性格,對他音樂路途是好是壞?

張:我認為是好的。不論是學音樂又好、我拍片又好、或你寫稿也好,到最後,我們到最後都去到人生的問題。我會套用柏拉圖的說話: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未經考驗的生命並不值得活下去)。就算講賺錢,到最後我們會問,賺到的其實是甚麼呢?

記:這作品拍了 6年,是甚麼時候覺得電影可以完成了?

張:電影拍了幾年,到 07年由於我需要再給 CNEX看看這細路目前的情況,以便獲得資金繼續拍攝,就約 KJ再做訪問,本來只是隨便拍幾個鏡頭(給 CNEX看),當時我也是隨意的問他為何搬到這地方,那知道他就講了很多家中巨變(父母離婚、 KJ又直指父親有第三者的不是)。他一談就兩小時,我要考慮的,反而是怎樣處理這個訪問,要講幾多呢?這片好些人很喜歡,我相信是由於戲中好本能的情感,感動到人。因為家庭關係永遠是最激烈的。

記:談談你本身。你本來在香港當演奏家,生活安穩,怎麼後來去了拍電影?

張:我是第一屆演藝學院(演奏系)畢業的,當時 88年,畢業了就加入剛成立的小交(小交響樂團),同時替香港管弦樂團做兼職,又在教大提琴。你別以為在香港玩音樂收入很可憐,我告訴你,在香港比在紐約等地收入都好,教琴一個鐘收$500,當年好些同學們出來沒多久,就揸 Benz返工了。但這樣的生活,過了 4年就想改變,結果到了紐約讀碩士。那是九十年代,香港迹近瘋狂的年代,人人都炒樓、炒股票,不少同學都專心搵錢。有一個朋友,在「港樂」演奏,我記得他 97前有句名言,他說:哎呀,我都唔知道自己(演奏及炒股)那份是正職呀!

記:我知道你在紐約本來讀音樂,後來轉讀哲學,再轉讀電影。回來後又怎會替許鞍華寫起劇本來?

張:我 02-03年回到香港,那時候替港台一些外判劇寫劇本,就認識了拍劇的阿 Ann(許鞍華)。後來她打電話給我,說看過我的劇本,想搵我傾,我就意識到是我事業上的轉機。結果就寫了《天水圍的夜與霧》。

年度港產奇片

《音樂人生》真是套奇片。
紀錄片看似平淡,但一但拍攝到真實面,卻冷酷得像一把刀。看着看着,大家卻隨當事人的心情跌宕。只好說人生比劇本還要難料,處處驚奇。
奇片自然因為奇人。電影的魅力,在於主角 KJ(黃家正)這個魅力非凡的音樂天才。事實上,只要鏡頭向着他,鏡頭內外他都是眾人焦點。
導演張經緯跨越 6年,拍攝這個「音樂天才」的 11-17歲。電影起始,這孩子躺在車上熟睡,父親輕撫著他,喚着:「家正,到喇,彈琴喇!」這個到捷克表演的孩子,才 11歲,他還參與了灌錄唱片。鏡頭一轉, 16、 7歲的黃家正已除去稚氣,帶點老氣橫秋的指揮着校內樂團,或痛罵師弟不來排練、或老積地教訓師弟們:「人生不要黑白,我要給你們帶來色彩」,滔滔不絕的大發議論。鏡頭再轉,他與哥哥合奏,兄長手忙腳亂也沒法跟上他的進度,哥哥休息時,他在鏡頭前壓低聲線說:他(哥哥)根本未得。
這樣的「劇情」,難怪台灣有影評人說這是「千秋」(《交響情人夢》)真實版,因為 KJ確如千秋般突出、狂傲得像楊過,但他認真、特立獨行、肆無忌憚,傲視同儕。大家看到前頭,不期然會期望這是個熱血的奮鬥故事,但電影可沒有這麼簡單。 KJ具領導才華也愛領導,自視甚高,會毫不害臊的對鏡頭說「我當然是個 Charming領袖啦!」在妹妹參賽前,他教導她怎樣彈奏,然後斬釘截鐵的說「信我啦,這是智慧的開端。你咁樣彈一定會贏,我保證!」幾乎同樣的說話,在電影的下半段中他再說一次,當時他領導校內室樂隊參賽,故意選了首超時二分鐘(可能被取消資格)的樂章,然後他說「贏不贏不打緊。要享受音樂。」結果這比賽也贏了。
他高傲,結果同輩都說他囂張,哥哥說他真係難頂。但其實他真實,電影難得地拍到連他父母都不知道的掙扎, 11歲的他突然在鏡頭前說:「我想知最初這世界怎麼會有人?我的手為甚麼會彈琴?人生有甚麼意義?不如自殺好了。」然後哭了。 17歲,他帶領着樂團贏得比賽,同學們都回到學校高呼口號,催眠式的高呼"We are the best",他卻冷冷地站在外圍,冷對勝負。反思到之前受父親影響,他說之前太重視比賽,因此曾討厭鋼琴,說不想被當作是天才,「我只想做一個 Human Being。」電影似乎寫音樂,但最終確是寫人生。
至於導演張經緯本身由專業演奏家,經過多年成為導演,故事之曲折離奇,又是另一個奇人奇事了。

《音樂人生》將於 7月 16日起,百老匯電影中心、 ifc及又一城 Amc放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