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雙城》預告片 "One Nation, Two Cities" trailer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One Nation Two Cities 一國雙城.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One Nation Two Cities 一國雙城. Show all posts

Friday, January 13, 2012

活在紀錄片之中(刊登于南方都市報)



张经纬
活在纪录片之中

版次:GB14 版名:文化年鉴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1-10
原文:http://gcontent.oeeee.com/c/ec/cec6f62cfb44b1be/Blog/9fa/2d8673.html



我原是个普通爱拍电影的人,后来我第二部纪录长片《音乐人生》在大中华区获得些奖项,突然之间有很多人认识我。

回朔2011年,我非常庆幸自己每天仍能活在纪录片当中,这是上天对我的祝福,我亦非常高兴看见香港纪录片生态渐渐活跃起来。

今年我大部分精神和时间都花在两部纪录片上。第一部属大型制作,以中国大学生为对象,要到西藏喜马拉雅山拍摄,现在还未杀青。第二部是刚完成的纪录长片《一国双城》,我们追访一个内地新移民妇女的生活状况,当中更通过她及其朋友看到今天中国的婚姻和家庭观念,整部片几乎一半的篇幅都在中国福建拍摄。

《一国双城》其实早于四月已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中首映,当时我边为剧情短片《墨绿嫣红》的影院上映计划奔波,边赶制纪录短片《冬日阳光》,所以在制作《一国双城》的电影节版本时,内心对主题那种无法言喻的感受还是处于抽象状态。于我而言,制作纪录片是一段对主题的学习及再学习过程,不论是调研、拍摄和剪接阶段,都是我重新认识、理解和总结镜头前后的人和事,而那种感受便逐渐具体化;像《一国双城》这部纪录片,甚至到影片与观众接触时,他们的反应和回馈还在不断刺激我去重新审视主题,不断学习、再学习。又以《一国双城》为例,电影节版本的片头处理就跟最新版本的不同,电影节版本起首有段简单解释居港权的文字,但后来拿掉了,又例如结尾部分,我在电影节放映前数天,才决定不用主角拿身份证的片段,改用现在比较诗意的处理。

电影节后,我继续消化素材,摸清主题,不断修改、剪辑。终于在2012年来临前完成,并在香港影院举行数场优先场,我在大银幕下像一般观众般抽离观赏《一国双城》时,就更肯定、掌握这个主题。后来,有位内地有名的独立电影导演在优先场后,表示《一国双城》是部中国电影,尽管我拿不准这是褒赏与否,不过我顿时百般滋味在心头。虽然影片大半是说普通话的,背景也是中国城市,但我作为作者,我仍认为影片是一个香港故事,或是从香港角度去看这个万千世界。

随着明年三月《一国双城》在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特别上映和一系列在内地城市的放映活动,不同地方观众的反应,将继续刺激我对这个一国双城的故事在我内心发展,驱使我不敢满足于我目前对影片主题的观点和看法,继续思考、探索。

Friday, December 23, 2011

《一國雙城》海報

2011年12月16日香港文匯報評論《一國雙城》 - 一種濃烈的懷舊和淡淡的苦澀



一國雙城,當代的圍城 (2011年12月16日香港文匯報評論《一國雙城》)

文匯報 C03 | 副刊聲光 | 新片速遞 | By 梁小島 2011-12-16

一國雙城,當代的圍城

張經緯的最新紀錄片《一國雙城》,本月初連續在AMC放映5場。該電影曾於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上首次亮相,之後又經過導演的反復修改。影片講述一位來自福建的單親媽媽,家人大多數移民香港,自己則因為內地的「遺子政策」,而一直無法取得在香港的永久居住權。30多年來,她不得不忍受著每三個月辦理出入境手續的行政繁瑣以及往來上千公里的奔波,更重要的是,因為無法在香港工作,只能依靠領取在香港出生的兒子的綜援(政府為低收入人士或家庭提供的救助金),進而失去很多普通人生活中的尊嚴和權利。

 張經緯拍紀錄片的初衷,與很多導演都不太一樣。故事的好壞才是判斷一個題材的關鍵,除此以外的社會責任,比如為弱勢群體發聲、呼籲對底層人士的關注等等,都只是電影誕生之後,產生社會影響的事情。有意思的是,有關香港新移民的故事,許鞍華導演曾接連拍過《天水圍的日與夜》和《天水圍的夜與霧》,而張經緯就是後一部影片的編劇。輪到自己親自拍,劇情片的激烈衝突被另外一種濃烈的懷舊和淡淡的苦澀所取代。電影開頭,有關香港民間團體為港人子女爭取居留權的各種抗議,不過是一種社會環境式的補充,而單親媽媽和兒子面臨的生活緊張,也因小孩子的童言無忌而消解。最值得一提的是電影裡的音樂,由張經緯的日本太太所作,輕快的小提琴旋律,讓人想起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中的溫暖底色。

 雖然影片取景福建,看上去,似乎南方人的認同度會更高,但其實北方地區對香港的想像,可以內地的流行歌手艾敬的成名單曲《我的1997》作為代表。張經緯對這位單親母親在老家的細節描繪之深、之細,從老家的祖屋,再到她一起成長的玩伴,讓人看到了是一位或幾位女人的成長。對香港的向往,如同少女對美好愛情的渴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角色的轉變,美麗的羽毛被剝落得越來越稀少。片中女主角的中學同學,嫁入豪門,過著籠中金絲雀的生活,說了一句:「把自己過好就是最好的。」好像獨立意識很強,實際則是另一種隱忍的極致。

 張導演一直擔心南北方文化的接受問題,我覺得大可不必,片中的婚姻問題,放在任何一個大城市都有類似的際遇。 文:梁小島

Wednesday, November 16, 2011

《一國雙城》11年12月上旬上映優先場

《一國雙城》將於12月8日及10日限量在金鐘AMC上映五場優先場

歡迎網上訂票:
http://www.amccinemas.com.hk/list_detail.php?lang=c&movie_id=5644

宏觀故事背景,專注人物角度,切勿錯過!


Thursday, November 3, 2011





真实传媒邀请纪录片导演张经纬交流其新片《一国双城》

2011-10-19 14:24:46 来源:真实传媒 作者:任银澜


  真实传媒有限公司在本周一(2011.10.17)邀请到香港纪录片导演张经纬和大家面对面交流其新片《一国双城》。
张导在香港出生,年轻时,学习大提琴。之后到美国的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修读音乐硕士课程,最后主修电影制作、副修哲学毕业。其执导的纪录长片《音乐人生》荣获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最佳音效、最佳剪辑奖、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获新晋导演奖。此次讲座他将为大家带来新作品《一国双城》,回到弱势族群,由他们自己发声,主角映雪没有《音乐人生》KJ的张杨,不过人生曲折不遑多让。她居住福建,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因为70年代的“遗子政策”,举家移民香港后独留下她自己。她自小持双程证不间断奔波两地,以为回归有转机,但居港权争了十年仍无望。为了一家人整整齐齐,她生活从不安稳,婚姻破裂收场,竟还为前夫生了个女儿。

无论从片名还是影片的前半段,都让人误以为是围绕政治制度而展开,然而这其实是一部关于回归,关于幸福,关于人性欲望的影片,电影的下半部就是这样凑出女性和家庭的主题,而导演更尝试把这主题置入历史脉络当中。村里的长老在片首说过映雪父辈的往事,后来也谈起自己的父辈来——抗日、内战,父辈中一些去了南洋,一些留下来,就此诀别,那位长老在临近片尾解释“遗子政策”的奥妙:只有逼每家人留下一口,到了香港的才会继续接济大陆的人。像映雪那样的普通人却仍努力地抓住任何机会,抓出一个家来,还有小英和王老师,这些普通人都在“遗子政策”、“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和“人大释法”构成的历史和社会的湍流里挣扎,尝试找一个落脚点。大家对电影中一些政策背景并不太了解,但不影响对影片人物的探讨,这些普通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同时挣扎于内心,他们倦倦不休,会不会忘记追求的初衷?导演在放映后提到拍摄缘由,他只是想呈现那些时代与个人,不判对错,可能会让一些人不舒服,但这就是现实。

Monday, June 28, 2010

《一國雙城》在鄧小樺《思潮作動》節目

今天(10年6月28日)晚上8時,我會上鄧小樺和胡世傑在香港電台第二台播放的《思潮作動》節目。我們將會談關於居港權的議題。

至於我的紀錄片方面,除了會提到已經在香港電台播放了的《我要來港》外,更披露我現正埋首剪接、也是關於一個居港權女人的紀錄長片《一國雙城》。

敬請關注。

(圖片:《一國雙城》主人翁和她的兒子及女兒在福建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