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雙城》預告片 "One Nation, Two Cities" trailer

Tuesday, August 4, 2009

音樂「神童」是這樣練成的 - 李志榮(信報)


2009年8月4日
YZ世代

音樂「神童」是這樣練成的

2008年校際音樂節有十五萬多人次參加,屈指一算,本港平均每五至六個學生就有一個為參加者。在香港,學習音樂的學生人數比例位列全球之先,是「神童」誕生之地。可是,當神童長大成人,往往頭上的光環也隨之而消失。是香港的音樂空氣太污染,污染得光環無法成長?抑或,香港人的頭部特別發達,光環最終變成一道緊箍?都不得而知。但這道光環動輒逾十萬,若家長希望投資得到百分百的回報,請閱讀下文,或可得到一些啟示。

黃家正,十八歲;十一歲時獲香港校際音樂節鋼琴組大獎,並獲邀與捷克的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張經緯導演在校際音樂節中遇見他,繼而追蹤他的成長歷程,為他拍攝了一齣紀錄片電影《音樂人生》。

張經緯跟隨到捷克演出的黃家正,與他和他的父親對話。六年後,他重訪黃家正,那時候他家正發生巨變,張經緯繼續用鏡頭紀錄他的成長。直至那一刻,黃家正的音樂造詣並沒有多大進步,心智卻反而成長了不少。張經緯形容,黃家正不是校際音樂節的參賽者中成績最好的一位,卻是最令人難忘的一位。「那些造詣更高的年輕人只會埋首於樂器面前,很少會像黃家正般有這樣深刻的人生反思。」

* * *

蘇栢軒,二十七歲,香港管弦樂團助理指揮。2008年,他以全場最年輕參賽者的身份取得俄羅斯聖彼得堡「浦羅哥菲夫國際指揮大賽」冠軍。

李歐梵教授出席他的首演後,特別在《亞洲週刊》撰文稱讚他:「二十七歲初出茅盧,有此能耐,殊不簡單;沒有文學和文化修養,何來音樂理解?」

蘇栢軒可謂半途出家,當上指揮,並自言是「踩場」進入指揮界,並非「根正苗紅」。他小時候曾學習不同的樂器,到大概十五、六歲才決定走指揮這條路。他在大學修讀的是比較文學,而非音樂。但他覺得,這些指揮以外的生活經驗,反而為他的指揮技巧帶來了正面的影響。

正如李教授所言:「沒有文學和文化修養,何來音樂理解?」這句話說中要害。在耶魯大學修讀的比較文學,是他特意挑選的科目,不為興趣,而是因為文學可以幫人去理解人的內心世界,提高自己的修養。「最初十年的表演生涯裏,別人還可以因為你年輕而欣賞你,但隨着年紀增長,觀眾會期望你透過樂章傳遞你自己的訊息。這就需要你的人生閱歷和文化修養。」

音樂需要陪襯品

黃家正強調:「我是 human being。」

當鏡頭擺在十一歲的黃家正和他父親的面前,突然,黃家正提出一連串問題:「為什麼我會存在?為什麼我會彈琴?人活着有什麼意義?」

最後,他結論道:「我想,到最後,我會去自殺。」這句話嚇得父親手足無措,連忙叫兒子住口。張經緯估計,這是他父親第一次知道黃家正心裏有這樣的想法。

十七歲的黃家正,在鏡頭前有這樣的抱怨:「父親是一個喜歡競賽的人。在飯桌上,不是談足球,就是談音樂比賽;我不喜歡父親迫我去參加比賽,討厭為了比賽而彈琴。」鏡頭下,黃家正有份參與的合唱團贏得校際音樂節比賽,旁邊的同學們為學校的勝利而歡呼叫囂,黃家正卻不屑一顧。喧鬧下,斯人獨憔悴。

他選了一首超時的歌曲參加比賽,並斬釘截鐵地說:「我不是為比賽而演奏這首歌,我是為音樂而演奏它。」「型」得很,這正是黃家正的魅力。

* * *

蘇栢軒認為,指揮家可擔當社會領袖。

1989年,德國指揮家 Kurt Masur 在他的演奏會上呼籲民眾和平上街,間接促使了柏林圍牆的倒下。這則新聞啟蒙了當時只有七歲的蘇栢軒。

「社會需要有一位領袖去帶領人文思想,指揮家每一次演奏都面對百多名觀眾。就如Kurt Masur 以音樂去與聽眾產生共鳴,音樂可以幫助傳遞一些複雜的思想感情,有時比文字更有效。」

蘇栢軒在耶魯讀書時,與一眾志同道合的友人成立「Saybrook 管弦樂團」,與學校的管弦樂團對着幹。

「我們覺得耶魯的管弦樂團太局限於象牙塔,只鼓勵精英學生參與。我們覺得音樂應該是多元化的。我們的管弦樂團會接納一些不是最『叻』的學生,並且作很多免費的表演。現在不是十九世紀,那種宮廷式的、孤芳自賞的古典音樂已經不合時宜。古典音樂需要有嚴謹要求、重視傳統的聽眾,但同時應該吸引新的擁躉。」

沒有音樂神童

《音樂人生》在香港電影節首映時,黃家正正身處美國讀音樂,他給張經緯發了一封郵件,是他希望與觀眾分享的說話:「我不想被看成一個神童,我不是天生就有這種氣質和才能的;我想被看作成一個有理想、有道德原則的年輕 human being。只有這樣,人才可以做到對自己真正忠誠。我希望電影能夠啟發每一個人在作人生抉擇時,可以考慮到背後的道德和目的。選擇音樂是我的一個很大的疑惑,這部片子就是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希望能刺激觀眾對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思考,超越眼前的物質顧慮。對於正在學習音樂、從事音樂或將要學習音樂的觀眾,我希望你們投身音樂的原因不是純粹因為愛音樂或沒有其他選擇,甚至也不是因為你們是音樂天才,重要的是,你要明白學習音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是終身的奉獻、謙虛的態度、開放的精神和堅持。」

在訪問的尾聲,我問及蘇栢軒如何成為一個世界級指揮家。他說:「音樂考試是少不了的,正如一個學生總要經歷小學和中學。但當你站在階級的最高端,你便需要讓自己脫離這個階級制度。沒有人會問一個世界級的指揮家考到第幾級、哪間學校畢業、讀哪一科,聽眾只會看指揮家的音樂感和領導才能,感受他如何將樂章的情感表達出來,倒是很公平、很民主的。這一切,便視乎指揮家本身的閱歷和人生經歷了。」

* * *

無論是綱琴家還是指揮家,無論是擁抱存在主義的黃家正抑或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蘇栢軒,都抗拒被稱作「神童」。「音樂神童」不一定能演奏出最好的音樂。只有滿載歷練的人,才能在音樂的最高峰站穩住腳。總沒有人一出生便擁有五十載的人生閱歷,連《奇幻逆緣》的 Benjamin Button 也不能吧。

李志榮

benlei.cw@hkej.com

轉載自2009年8月4日信報

4 comments:

fschubert959 said...

i will see the film on next Thursday. and i wish KJ all the best in his life journey. as a believer in God i have no doubt He made KJ for a good purpose.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s Director Cheung. your work gives people who don't personally know KJ a chance to hear about this exceptional story. Look forward to see KJ performing on stage in future, as a 'human being' he tried to be.

Anonymous said...

just want to wish KJ all the best in his life. as i believer in God i have no doubt KJ's life has a good purpose. Thanks director Cheung for allowing this exceptional story be told to people who do not know KJ personally.

King said...

Thanks, fschubert 959, and I hope you will enjoy the film next Thursday.
By the way, from your nickname, I think you like Schubert piano sonatas. I like them, too, and I even use his 960 for my last film, "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 歌舞昇平.
You can watch the trailer from here:
http://c3kings.blogspot.com/2008/04/blog-post.html
Thank you very much.

王迪詩 Daisy Wong said...

張導演:

您好。我是《信報》專欄作家王迪詩。看了《音樂人生》,希望能跟您分享一點感受。請問能告訴我您的電郵地址嗎?不介意的話,請給我寄個電郵:daisy.lancashire@gmail.com,我reply您就行了。謝謝。

王迪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