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雙城》預告片 "One Nation, Two Cities" trailer

Thursday, June 26, 2008

Wednesday, June 25, 2008

《歌舞昇平》電影放映分享會

《歌舞昇平》電影放映分享會

日期:2008年7月12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00
地點:教協會銅鑼灣服務中心
主辦機構: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關注綜援關注綜援檢討聯盟CNEX
出席分享嘉賓:香港教育專業人員教協副會長 馮偉華先生、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張詠詩小姐、《歌舞昇平》導演 張經緯先生、中學老師及綜援人士親身分享

費用全免,但只有50座位,故請在此留言,說明需要座位數目
或在facebook訂位
又或電郵tetralee@hotmail.com(李先生)或c3kings@gmail.com留座

Colours in Peace - What Do You Treat Me As

一段關於香港南亞族裔的短片
A short video about the South Asians in Hong Kong

Saturday, June 14, 2008

天水圍香港青年協會《歌舞昇平》紀錄片放映會

天水圍香港青年協會《歌舞昇平》紀錄片放映會

日期:2008年6月27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8:00
地點:天水圍天悅村服務大樓
主辦機構:天水圍香港青年協會,關注綜援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CNEX
出席分享嘉賓:CNEX執行長 蔣顯斌;本片攝影 李植熹;關注綜援聯盟 李大成;本片導演 張經緯

費用全免,但因座位有限,請在此留言,說明需要座位數目
或在facebook訂位
又或電郵tetralee@hotmail.com(李先生)或c3kings@gmail.com留座

網上全片收看(只限台灣地區)

CNEX已授權台灣的中華電信 (HiNet hiChannel) 在網上播放《歌舞昇平》的足本,但此服務只限台灣地區,網址:
http://www.hichannel.hinet.net/univalent/media.jsp?mid=56872
台灣的朋友看過後,歡迎在這裡或 facebook 留下您們的觀後感或者不明白之處。(因為香港和台灣的福利制度不一樣,估計片中有些地方不易明白。)
謝謝

Tuesday, June 10, 2008

紀錄片的難處

這是一位觀眾看過《歌舞昇平》後所寫的3,000字觀後感。
作為導演,看見自己的影片能讓觀眾看後有那麼深刻的思考,而且更能具體成文,心中必然產生一分滿足感和自我肯定的自信。但最觸動我的還是最後一段說到「紀錄片的難處」,這是一個非常準確的論點。誠然這是本片不足之處,亦也許是這種風格的紀錄片本質上的一個缺憾。

原文載自:
http://so3soulfree.blogspot.com/2008/06/blog-post.html


思考貧窮

三撇蘇


今天下午出席了<歌舞昇平>的放映會, 這部紀錄了香港部份貧窮實況的電影, 無疑是有一點概括論, 但作為一種表達方法Representation, 這種選擇性顯然是必要的, 有觀眾質疑其中個案的代表性, 說被訪者"不夠"窮, 紛紛表示身邊看過更'慘'更'窮'的. 就此話題, 講者作了一個非常明確的提醒-

第一, 大眾對'貧窮'的想像:究竟如何才是'貧窮家庭'呢? 對香港人來說, 山區沒水沒學校的是貧窮, 非洲沒得吃沒醫療的是貧窮,這是宣明會和無國界醫生告訴我們的. 至於香港的家庭, 有部JNC電視, 有部三門雪櫃的家庭, 還算是'窮'嗎?

媒體塑造出來的'貧窮'影像是一種世界性的影像, 也是一種Stereotype, 但這種論述Discourse畢竟是有時間與空間的異變, 因為這是一個具有流動性的相對概念,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定義. 而在香港這個物質富庶的地方,貧窮戶是綜援戶嗎? 貧窮戶是單親家庭嗎? 貧窮戶是外地移民嗎? 貧窮戶真是是家徒四壁無電器才對嗎?這是牽涉到'Sterotype'的一個討論, 有時限的媒體展示顯然是要抽取概念中的精華與賦有象徵意義的部份, 而電影的舖排卻是根據導演的前設,以其在拍攝過程中的體會假定了一個貧窮的模式Agenda Setting, 透過剪接被訪者的對話Encode到電影中, 將這個preferred reading展示出來, 引起了讀者不同的解讀, 有人同意, 有人不同意, 証明了Media Consumer在Decoding中的創意與可能性, 亦成功引起了討論, 引起一連串的思考.

第二, 不拿綜援者受到讚揚?!講者開宗明義, 以'肺癆患者不醫肺癆'的例子, 點出了這種看法的徵結, "諱疾忌醫"並不是理智的做法, 反而是揭露了一種中國人傳統思想的通病 -"愛面子". 貧窮但不肯拿綜援者, 以男性為多, 這與中國傳統大男人思想不無關係. 事實終歸是事實, 總是要面對生活, 困苦是要解決的,"死"撐其實是不必要的. 當中朱熹的個案, 便在平淡的語調中道出了那種苦無出路到置諸死地而後生的經歷:曾經風光, 男人女人的角色倒置, 被妻遺棄, 企圖自毁與家人共赴黃泉, 起飛刀, 精神崩潰入青山, 到現在拿綜援, 義務幫人維修, 笑談箇中的戲劇性經歷, 並不容易, 是一個多麼難得的正面例子. 誠如其中一位觀眾所言,朱熹這個角色, 是五個案中唯一的男性, 在這紀錄片中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 我們必須明白'及時受助'的重要性, 對個人如是, 對家庭則更甚.

電影中的個案比例, 其實可算是香港生活圈子的反映, 印尼與泰國橋民,本土成長的,內地來港的, 老年的, 只是獨欠了現今被受討論的'新移民'而已. 從來, 香港就是一個華洋雜處, 僑民外來者居多的一個城市. 這些貧窮戶是否真的以這些類別為主, 還是我們看漏了眼, 有英美歐法駐港的貧窮戶嗎? 如沒有的話, 那是否代表著香港仍然是有一種崇洋心態?! 還是西方文化強勢壟斷世界的另一實証?!

對於被訪者一而再, 再而三的宿命論, 加上其連帶的負面attachement: 吸毒, 被社會排斥, 輟學, 單親, 自殺, 我一直在思考貧窮的延續性, 與延讀性. 當年輕人輕易吸食毒品,離婚率高企的今日,香港的貧窮景象是否真的這麼顯而易見呢? 我有一種感覺, 就是這需要備受關注的一群, 好像披了一層有保護色的衣服, 一方面是不易被察覺, 另一方面是他們不想被察覺, 或是不想被有色眼光看待, 又或是自尊心作祟. 傳媒對於他們的生活過度渲染,過度煽情, 委實是進一步強化了大眾對那種被扭曲了的"貧窮"想像.

導演在會後道出了一個香港傳媒道德的弊端, 傳媒在訪問時, 難以避免是有一定的"期望"和想像, 正如張導所言:他們是期待一些'字眼'.如沒有這種fulfillment, 大概就代表著其新聞意義的不足. 其實, 這正是傳媒對於貧窮的想像被社會中既定的論述框住了,這是stereotype所引起的效應, 但凡符合stereotype的特徵則是'有意思', 不符合的便是'不符合報導'的要求. 沒有問及張導這些是港聞記者,還是文化版或社福報記者. 無論是那一種記者犯上這種毛病, 都是一種影響社會深遠的疫症, 缺乏思考能力和觀察能力的記者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話說回頭, 解鈴還須繫鈴人, Stereotype帶來的思考系統, 倒要透過媒體來解構和重整, 讓大眾的看法可跟隨時代的步伐扭轉過來, 使之更貼近現況. 但願這種具有訴說實況的故事能有天在入戶的電視中播映 ('一百萬人的故事'雖是好開始, 但卻略嫌深度不足),予大眾和傳媒都有一個深度反思的機會.

如沒有看過此片, 我從來沒有聯想到貧窮人對'新年'那種既愛且恨的複雜情緒. '逛花市''辦年貨' '看煙花'這些一般家庭習以為常的新年節目原來是他們的奢侈品, 這是片子帶來的一些鮮為人道的生活點子, 如果我們關注一點, 細心一點, 照顧到他們這一點的需要, 為他們製造機會經歷這些, 再附上一點正面的訊息, 或許可以成為他們和他們子女的生活養份,不致於被社會拋棄和排斥, 甚或導致其衝破貧窮的一個窗口. 活在山洞裡,只會讓人變得狹隘與脫節, 而拉旺個案中訴說"逛花市"對她和家人的新衝擊,正好補充了這個重要訊息. 社福團體, 請考慮過年過節多給他們這些體驗活動, 走出社區, 感受真生活.

這也讓我對紀錄片有再深一層的思考:紀錄片應該是再苦一點嗎? 還是再煽情一點? 我看此片是恰當的, 合理的. 其表達的是一種較正面的訊息, 這是合乎傳媒道德的. 被訪者是樂觀是生活迫成的, 還是性格使然的, 並不需要深究, 但實情是, 容許攝影機跟隨左右的家庭, 總是樂意和願意面對生活的人, 否則其根本不能成為片中個案, 這是紀錄片的難處, 但不難以理解的. 作為探討"貧窮"的課題, 此片子可不能滿足那些喜歡蘋果揭露瘡疤式報導的觀眾, 但卻提供了一種"實在地面對貧窮"的社會狀況閱讀, 引發思考, 引起討論, 令大家對香港式的"貧窮戶"定義作重新定位.

多得<歌舞昇平>, 讓我有一個很充實和有意義的下午.

Sunday, June 8, 2008

有關捐獻精神的兩篇文章

兩篇有關四川捐款的文章:第一篇是2008年5月23日的華爾街日報中國版,第二篇是《信報》2008年6月6日曹仁超的《投資者日記》



捐款来 怨憎起


2008年05月23日16:30

四川汶川大地震激起了爱心捐献的洪流。然而在中国,一些成功人士,以及像麦当劳(McDonald)、沃尔玛(Wal-Mart Stores Inc.)这样的知名外资企业却因此遭到声讨,因为他们的慷慨行善之举与人们的预期似乎相差过大。

地产开发企业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China Vanke Co.)的董事长王石就是众矢之的。他是中国的名人,这不仅因为他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更因为他像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一样也是企业家中的冒险家,王石攀登过珠穆朗玛峰,还去过南极。当他名下的上市企业决定为抗震救灾捐献人民币200万元(约合28.6万美元)时,他却遭受到了疾风暴雨般的指责。

人们在他的博客里留下了两万多条留言,同时也在其他网上论坛和聊天室对王石大张挞伐。大家一开始是指责王石在做善事上寒酸、抠门;而后又批驳王石随后在博客里的辩白。他在博客说,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


一位没有署名的读者在他的博客里留言:“我强烈鄙视王石!!!!!!!!!!!!我强烈要求王石捐献至少1亿元!!!!!!!!!!!!”。还有很多人留言呼吁人们抛售万科的股票,抵制它开发的楼盘。

王石万夫所指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了中国社会中贫富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随着中国日渐繁荣,成功精英人士和剩下13亿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30年前人们的收入基本一样,都少得可怜。而《胡润报告》(Hurun Report)显示,到了2007年,以美元计中国共有106位亿万富翁,人数上仅次于美国。

现在王石说道,这些回应给我带来了影响。他承认自己在撰写博文时对时局不够敏感。王石补充指出,由于目前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仇富情绪的孳生无法避免。

周二,万科宣布将在未来三到五年时间里为临时安置和灾后重建追捐人民币1亿元。因成功在NBA立足而被奉为民族英雄的篮球运动员姚明在宣布捐款人民币200万元之后也受到了责难,因为网上传言称他2005年为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灾害捐了100万美元。事实上,他的经纪人约翰•霍伊金格(John Huizinga)表示,姚明对风灾的捐款数额和他为四川地震的捐款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东亚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所长杨大力表示,许多人相信现在正是让富人掏钱报效之时,这么想并不奇怪;这里面体现了一种正义感。

很多企业也因为所谓的吝啬行径而倍受指责。周三数十名四川南充市市民在当地一家麦当劳餐厅门口进行抗议,一条标语这样写道:麦当劳滚出南充,滚出中国。同一天麦当劳宣布第二阶段捐款人民币1,000万元,这样一来该公司的实物及现金捐赠总额达到了人民币1,200万元。麦当劳一位发言人表示,公司从一开始就在积极地支持当地的一些救援活动。

人们还在网上批评沃尔玛厚此薄彼,为抗震仅仅捐献人民币300万元(合43.07万美元),而为卡特里娜飓风捐献了200万美元。该公司发言人表示,现金捐赠只是公司更大规模救灾努力的一部分,沃尔玛还利用自己在供应和后勤方面的专业经验为救灾提供了帮助。这位发言人指出,沃尔玛为抗灾所做的工作不应该仅仅用现金多少加以衡量。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周四对外资企业为抗震救灾所提供的支持表示了感谢。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外资企业捐款捐物共计人民币19.5亿元。国有媒体新华社援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提供的信息报导,截至周四,国内外捐款金额已经达到了人民币214亿元(约合30亿美元)。

一些中国人也在网上指出不应围绕着捐多捐少进行道德批判。一位网友写道:“没有必要列出来谁捐了多少,不论是捐1元、还是1亿元,都是爱心的表现。”Li Yuan



節錄自《信報》2008年6月6日曹仁超《投資者日記》

改革開放三十年,尤其係最近二十年,最受惠地區係沿海一帶,但全國農民受惠唔多,反因官員貪污而受害,甚至工人亦只能賺取微薄工資。中國財富集中全國1%人口手中,佢地擁有全國35%財富。小胡上台後想改變上述情況,決定推出三農政策協助農民,收緊環保條例、提升工資及取消出口退稅,希望中國農民及工人亦能分享中國經濟成就。過去三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17%以減少通脹壓力,令財富由更多中國人去分享。改革開放政策落實後,唔少地方政府官員在招商引資,將政府當成企業,把自己當做老闆,將城市或鄉鎮變成一盤生意!

外國公共管理主義者亦強調「企業家型政府」,意思係叫政府官員一如企業家般精細管理,以最少資源辦最多的事。但中國地方政府官員排場似係老闆,每天應酬排得滿滿;官邸亦似老闆極盡豪華,甚至官商勾結,忘記自己身份係人民公僕。

政府係人類社會內的某一群體,通過制定公共政策,令社會上每一個人有更好的生存條件,根本目標係公共利益最大化,不能偏幫老闆,亦不應只站在窮人那邊。政府官員係維持社會公平、公正、公義制度執行者及制定者,呢點同做企業老闆身份絕對唔同。企業老闆係社會制度下盡量賺取利潤,過程中為人民提供就業、為政府提供稅收、為股東賺取金錢。

因此,政府官員不應將自己當做老闆,因為佢實際上係人民公僕!唔係做一盤生意,而係維持社會公平制度,令企業家有賺錢空間、令人民有就業機會,而唔係搞生意。

改革開放後國企改革,唔少黨政官員變成企業負責人,當起老闆。呢個改革係正確的,但中央政府實行政企分家、官商分流方面卻出了毛病。三十年前大家都係黨政官員,點解今天別人係大老闆、自己係公僕?形成官商關係搞到唔清唔楚。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關係說不清,經常出現政府官員為國企「保駕護航」的局面,未能做到政企分家、官商分流。

政府職能與企業唔同

政府唔係有限公司,施政目的係讓每一個人有更好生存條件,因此必須公平、公正及公義,為接受人民監管而須事事公開;反之,有限公司目的係獲利,在社會制定架構下運作,為股東賺取最大利潤。因此政府係政府,有限公司就係有限公司;官就官,企業家就係企業家,兩者不能混為一談,不然就是官商勾結。

政府的職能同企業職能唔同,前者維持秩序、保護人民安全、滿足人民基本需要;後者追求利潤,透過營運而為社會提供就業及產品、服務,目標只有一個──為股東賺錢。

另一分別係在政府眼中,人民係以人頭計算,無論佢納幾多稅甚至領綜援,都係一個人,不多亦不少。反而企業卻按資本分配,大股東如佔資本51%,佢一個人的代表性超過一萬個小股東,從來唔係少數服從多數。例如呢次地震,政府有責任去救每一個災民,因為佢地係中國公民;反之,企業卻冇呢個責任,如佢地肯出資捐助,係企業良心的表現,因此公眾人士可以勸捐,但不可逼捐,因為捐款唔係佢地應盡的責任。政府政策必須公平、公正及公義;企業卻毋須如此(例如擁有專利權,甚至可利用本身優勢去進行併購)。

三十年前大家同係黨政官員,今天大家身份已不同──你係國企大老闆,我係政府官員;你為股東搵錢(雖然政府係最大股東),我卻要維持社會秩序,保持一個公平、公正、公義制度,保護個人權利同安全。今天中國政經已分家、官企已分流,只有咁樣,才有一個健全的社會制度及良好的企業公民!

好多發展中國家最終未能成為OECD國家,理由就係官商之間關係一鑊粥,結果令政府官員腐敗,國家制度唔夠公平、公正及公義,形成財富向小部分人傾斜,而非透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敗去獲得,形成政府主導型經濟或財閥壟斷式資本獨佔,少數人控制國家經濟甚至政治的例子十分多。例如印尼、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甚至南韓及日本都曾出現上述情況。

今天的中國正步入十字路口,政經分家、官企分流能否成功,將決定中國未來命運。

Tuesday, June 3, 2008

《歌舞昇平》放映會後討論(2008年5月27日)B


攝影及剪接:古澤柏

討論嘉賓:
香港基督徒學會 堵建偉
關注綜援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李大成
片中主角之一 拉旺

Monday, June 2, 2008

《歌舞昇平》放映會後討論(2008年5月27日)A


攝影及剪接:古澤柏

討論嘉賓:香港基督徒學會 堵建偉
關注綜援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李大成
片中主角之一 拉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