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雙城》預告片 "One Nation, Two Cities" trailer

Saturday, November 15, 2008

《歌舞升平》获邀参加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Beiji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将于2008年11月23日至11月29日在北京宋庄举行。该论坛2006年由栗宪庭电影基金在宋庄创立,是一个年度的非竞赛型的独立电影节。

部分网址:
http://www.lixianting.org/

http://fanhall.com/news/entry/16781

有关放映日期等详情,将日内公布。

Tuesday, November 11, 2008

Made in Hong Kong 的《音乐人生》

Made in Hong Kong 的《音乐人生》

王水泊


第一次去香港是在97年回归之前,异想天开的想去目睹一下大英帝国统治下的殖民地余晖,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虽然没见到Johnny To式的黑社会火并,却看到了一个繁荣而有秩序的香港,于是从此喜欢上了这个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海市蜃楼般的城市。

久居北美对当代香港电影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王家卫、杜琪峰等国际知名导演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作品上,每次Air Canada从温哥华到北京的航班上播放的港片都低俗的令人无法忍受,在北京常有机会看上几部盗版的拍得还不坏的新生代导演的都市警匪片DVD,香港的低成本独立电影里印象最深的是陈果的《香港制造》,但从未有机会看过香港制造的纪录片,甚至从未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香港这个纸醉金迷的城市有独立纪录片吗?

去年的深秋在CNEX工作坊见到了张经纬,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来自香港的独立纪录片导演。 经纬以前学大提琴,梦想做马友友,曾经每个周末早上五点多起床,背着大提琴,坐大半天的火车去广州跟一位在星海音乐学院的老师上课,有时火车没有座位,就要站上三个小时。 经纬24岁时考进了一所美国的音乐学院读硕士,每日苦練拉琴。26歲時爱上了一个拉小提琴的日本女孩,两人很快结婚,经纬自己说是因为从妻子身上明白了什么叫「才能」,而不得不痛苦地决定放弃了音乐,在大学东摸摸、西碰碰,最终搞上了电影。

我想经纬拍《音乐人生》的动机或许是想用这部纪录片来缅怀自己献身于音乐却最终放未能成为一名音乐家的青春时代。

该片主人公是17岁的香港钢琴天才黄家正。家正的爸爸当医生,家境不错,他11岁时赢得当年的香港校际音乐节钢琴组大奖,得以去捷克和当地的专业乐团合作演出及录音的机会。

经纬的片子里有一段六年前去布拉格拍攝的黄家正和捷克乐团排练的過程和音樂會的场面: 11岁的男孩自信熟练地演奏着貝多芬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失去童趣的脸上表情凝重而激昂…… 我的心一紧,身为一个父亲我想到了小家正恐怕没有享有过一个普通孩子的自由快乐的童年。音乐会结束后,经纬錄影了一段黄家正父子的對話,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哲理性的問題,小家正多次問到人生的意義…

“我的手为什么能动?”
“我為甚麼要彈音樂?”
“人活着为了什么?”
“人生就只有音樂嗎?”

11岁的小家正忽然变得极度的忧伤,泣不成声…… 我被这个在不谙世事的年龄却如此悲天悯人的小主人公深深地感动了。

六年过去了,黄家正长成了一个仪表堂堂的翩翩少年。父母的离异对他打击很大,他时常变得孤独、狂躁,和那个悲天悯人的小男孩判若两人:“我死的时候只要是没有后悔,就可以,管它成功不成功呢。”童年时曾经手把手教他的启蒙老師Miss Loo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她反复教诲他:“音樂是為了glorify God。”

“是吗?真的有神吗?世界就那么『简单』吗?” 他显然不想做巴赫、韩德尔那样一生侍奉上帝的音乐家。

做为学校乐团的钢琴独奏和指挥,他的中学生涯的告别演出是辉煌的Rachmaninoff - Piano Concerto No. 2 。家正和他的乐团获得了最高的奖励,同学们去海边狂欢庆贺,他却孤独地一个人徘徊……

2008年暑期黄家正放弃香港的学业选择去美国读音乐。

写这篇文章时,刚看过《音乐人生》的初剪,那晚经纬专程从香港来京,我们聊到了凌晨,他花了六年时间记录了一个天才少年的成长过程,其中不乏感人至深的片段,显示出一个纪录片导演执著和敏锐的素质。《音乐人生》无疑是一部充满了伤感、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对人生思考的纪录片。经纬虽然没有实现青春的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但他却找到了更适合自己表达情感的方式,毫无疑问他将会成为一名卓越的纪录片导演,只是我不知道他能否在纸醉金迷的香港以拍纪录片为生。

《歌舞昇平》電影播放及分享會@ 理工大學

《歌舞昇平》電影播放及分享會@ 理工大學

日期:2008年11月14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7:00-下午10:00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

主辦機構: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CNEX

費用全免,為方便統籌,敬請先留座說明需要座位數目。辦法可在此留言,或電郵tetralee@hotmail.com(李先生)留座。

CNEX台灣官方部落公佈《音樂人生》資料

http://blog.sina.com.tw/cnex/article.php?pbgid=49276&entryid=583694

Tuesday, November 4, 2008

熱烈歡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經濟機遇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勝利召開 - 楊岸柳

(轉載自2008年11月3日信報)

在環球金融海嘯中,在世界資本主義瀕臨崩潰瓦解下,我們英明的職業政治家特首踢開了政府中所有的殘官廢吏;獨領新成立的經濟機遇委員會,為香港特區人民指引新方向,創造新機遇,特區人民堅決擁護,衷心支持。

經濟機遇委員會是定海神針,是財神老爺,是萬應萬靈的救世主,能為香港市民帶來無盡的財富與幸福。

經濟機遇委員會正副主席以下,沒有一個是財經官員,沒有一個是副局長或政治助理,這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集團,是曾特首聰明才智的具體表現。

曾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慘遭殘官廢吏的陷害,提出審核長者生果金制度,讓反對派狂轟,結果《施政報告》慘遭自殘自宮,蠢官害特首,莫過於此。

還有那姓曾的財政司司長,擅自跑到立法會自吹在二○○七年就發現金融風暴並提出警告,若他真個早有預見,何不提醒金融管理局將外資基金沽空,致令外滙基金錄得重大虧損,又不及早預防「次按」、「迷債」等諸惡夢的發生及延續,其故安在?廉署應進行嚴肅的查究。

經濟機遇委員會將徹底執行職業政治家特首的治港理念和施政方針,貫徹親疏有別,任人唯親、利益輸送的重要原則、續繼視民望如浮雲,一幹到底,決不回頭。

不要忌諱敵對分子的指責。不親疏有別,豈不就成了人皆為父、人盡可夫了嗎?這是儒家的道理,我們國家領導人一樣在提倡尊孔崇儒了。利益不輸送給自己的奴才家將,難道輸送給政敵及反對派嗎?今年立會「出蕉」的場面,正是未能及早消滅反對派於萌芽狀態的苦果。溫總指示要汲取教訓,這應該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點。

經濟機遇委員會可謂人材儕儕,有牆上掛着巨幅也姓施寫的書法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地產大經紀,水清水濁都可以混一把。海嘯再大,把香港賣了,大家可分上最後的一把。

大經紀外還有演員,人生如戲、官場更如戲,你方唱罷我登場,香港特區讓殘官廢吏坑害盡了,大家打起花鼓走他鄉,曾職業政治家特首早有預見,前兩年多次率領富商大賈,開發大了西北,開發了大東北、開發了華東華中華南,香港一旦沉淪,祖國是最堅強的後盾和靠山大家隨着特首、跟着二十一面睇打花鼓,回汶川乞碗鮑汁翅髓絕不是問題。

經濟機遇委員會堅持有危即有機,危即是機的哲學,支持特首徹底落實這種施政理念。由金融海嘯而引起的「迷債」風波的處理,正是「轉危為機」的典型事例。

目前,政府對迷債的策略是一拖二分化三淡化。據心理學家分析,愚民在遭遇類似災難後,首先是遷怒於人,然後是消極自責,最後必然無奈接受。只要多設申訴機會,由消費者委員會、銀監會、證監會到不同的政黨,從申訴、仲裁到起訴、拖個十年八載,不但能將問題消瀰,更能增加更多的官位職位和商機。

最明顯的事例是,因「迷債」風波增加了精神科醫生和社會工作者的工作機會,連在中環小街經營文具生意的小店營業額也有所增加,很多參加「討迷債」的苦主常到來購買紙筆,臨時書寫申訴內容。

更重要的是「迷債」事件使在祖國一直未能實現的「共產主義」在香港提早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原則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最近主辦「食物銀行」的慈善機構透露,失業的中產階級也到「食物銀行」領取嬰兒奶粉,有關人士正是既濯纓又濯足的施老闆的同行,施老闆必引以為傲吧?

民望如浮雲,富貴亦如浮雲,香港特區在經濟機遇委員會英明領導下,必然大步快上,集體狂奔進入共產主義「食物銀行」得到幸福的生活。

團結起來,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依靠經濟機遇委員會在職業政治家特首曾公蔭權的英明領導下,提早邁進幸福無比的共產主義天堂!